从作者写作思路解决公考行测争议题

来源 互联网 | 发布时间 2017/09/08 16:10:50

公务员考试中,常常有许多争议题目,尤其一片段阅读居多。对于片段阅读,培训机构的答案五花八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无所适从。其实,解答片段阅读类题目,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下面举个例子详细说明。

例题: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节日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1世纪后又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B、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C、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这是2014年下半年联考行测真题。这道题选ABCD的都有,以AB居多。

华图选B,说A项中秋节的习俗,是在文段具体讲由来过程中论及的,并非文段重点;C项古人重视原由,并没有在整个由来历程中贯穿,该项不符;D项,只在第一句中提及,涵盖不全。 

中公选A,文段为总分结构。分说部分并列分论点。根据分说每层描述,可确定文段主题词为中秋习俗。因此选A。

本人认为,这道题应选A。这是一篇说明性片段。说明文的表达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很明显,这是一篇案时间顺序排列的说明文,核心事件是中秋节,通过一系列时间点,完整的说明了中秋节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