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解读影视

行业百科

    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像艺术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等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综合形态。

行业状况
    继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针对电影产业发布了更为具体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国家广电总局积极落实相关精神,全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较2009年的456部增加15%;同时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此外,2010年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国产影片有260多部,较上年多出一倍,这一可喜的现象一方面归因于2010年整体院线规模的扩增,另一方面是电影产业发行和放映理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2010年,中国电影各项数值指标均创造了自200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最震撼中国影坛的消息莫过于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幅42.96%的强势基础上,再次增长63.9%。产业化改革八年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超过35%。在2010年的总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为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4%;进口电影票房为44.38亿元。全年电影产业总收入为157.21亿元,较之2009年的106.65亿元,增幅达47.4%。
    截至201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增幅连续八年维持在20%以上。可喜的票房数字背后,彰显了中国电影在营销推广及题材选择上的长足进步,过百亿的票房响亮地证明了电影类型的成功拓展、小成本电影的异军突起、电影资本的逐步成熟,以及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趋于完善和壮大。
    2010年在全国的总票房中,国产电影同比增长63.27%;进口电影总票房同比增长64.74%,增势迅猛。此外,进口电影票房总量约占2010年全年票房收入的43.6%,占比格局与2009年的44%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尽管国产影片票房比例已连续七年超过进口影片,但进口片较为稳定的票房比例也说明其在电影市场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因为国产影片的票房优势也是建立在对进口影片数量、拷贝及档期的严格限制之上,因此国产电影想要与炙手可热的进口电影一决高下,还需要中国电影人长久的努力和国内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优秀国产影片数量不断增多,运作水平及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在影片的档期分布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10年的电影市场月月有超亿元票房的中外大片撑市,热门影片排期均衡,中小影片搭配上映。除贺岁、暑期、国庆等几个票房产出较高的传统档期之外,以往十分低迷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影市,以及介于暑期档与国庆档之间的9月,由多年形成的淡季变为旺季。传统非优质档期的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市场供求趋于平衡,平均每个月上映20部以上的国产新片,使许多原先空白的市场空间得到了填补和拓展。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电影市场日票房纪录、周票房纪录、月票房纪录皆遭刷新。《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大片携手瓜分12亿元,成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贺岁档纪录。全年除6月受世界杯分流观众,致使只收5亿多元票房外,2010年全年其余月份都在6亿~12亿元之间高位运行。这种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国际影史上都十分罕见。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一直是电影界努力的目标。2010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较2009年的27.7亿元增长26.9%。2010年,我国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均产生热烈反响。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团圆》、《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除版权预售、音像、新媒体分销等方式外,中国电影企业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博纳影业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等,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进一步加大电影业的融资力度、丰富融资手段、促进与金融业的广泛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0年是院线体制改革的第八年,也是中国推行电影产业化与市场化的第八年,电影市场的火热继续带动了影院投资的热潮。2010年全年新增影院313家,目前影院数目已达到2000家,全年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达到6256块。目前,中国正以平均每天42块银幕、450个座位的速度递增,这种增幅全球罕见。院线的井喷式发展,最大幅度地刺激了银幕数量的增加,而银幕数量的增加,也是市场容量增加的动力。
    此外,2010年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厅数均达到全国新增影厅数的40%以上。农村流动放映已基本完成了从胶片到数字放映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0条,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000多套,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各地放映影片已达800万场,全年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共放映服务目标基本完成。
    近年来,资本对电影的追捧主要集中在电影投资制作、院线发行以及影院建设这三个关键节点上,其中电影商业地产的升温尤其火爆。据统计,至2010年底,博纳影业已开业影院8家,其中6家影院是在最近两年才正式营业的,预计未来二线城市将成为投资的重点。
    2010年电影市场的又一大亮点是单片票房创历史纪录。2009年,《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分别以4.55亿元和4.2亿元,先后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创下的3.6亿元且保持11年之久的单片票房纪录;2010年,《阿凡达》、《唐山大地震》又分别以13.79亿元和6.65亿元,刷新了《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在2009年创下的进口影片和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纪录。
    《阿凡达》以13.79亿元雄踞票房榜首,上映周期长达4个多月,放映场次达到32.6万场,同时也掀起了3D电影风靡中国电影市场的狂潮。在其强势的带动下,2010年3D电影在随后的市场中屡创佳绩。《阿凡达》的成功也给中国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直面强攻、正视差距的机会,如何在立足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缩小与进口大片的差距,成为国产电影必须积极面对的课题。
    《唐山大地震》是国内首部用IMAX格式制作的电影,首映当日票房收入3790万元,7天突破3亿元大关,打破了《阿凡达》首映7天全国票房287亿元的历史纪录。此后,连创单片单场10万元、单片单日票房5250万元、3天破亿元11天破4亿元、累计票房665亿元和观众人数超1650万人次等10多项国产电影市场纪录。作为一部有着平民史诗风范的主流电影力作,《唐山大地震》坚持本土化的故事元素,是中国电影实践“三贴近”创作原则的一个重要收获,也再一次鼓舞了中国影人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信心。
    伴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中小成本影片创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纵观2010年全国城市主流院线上映的影片不难发现,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创作上的突破不仅仅局限于贺岁档,在电影的类型化叙事上也进行了有别于既定模式的探索。其中一大批中小成本影片都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丰富表现角度,开创了新的电影语言类型与文本样式。观众很难再用爱情片、灾难片、喜剧片、古装片、悬疑片等既有的标签来界定电影,相反,每一部影片都杂糅了多种类型属性,并传递着中国观众熟悉和认同的价值判断。据统计,全年有59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千万元,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成本影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并逐步走向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结构体系。
    2010年,中国电影在开启了票房“百亿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截至2010年底,一壹影视文化投资基金、中华电影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多只风投和基金都纷纷参与到电影产业中,风投和基金涌入电影产业,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投资风险正在逐年降低。
    无论是制片、营销、发行还是影院建设环节,民营公司在2010年也都表现得异常活跃。国内上市的华谊兄弟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建设领域。2010年底,在海外上市的博纳影业在其首轮融资成功后,将注意力由原来的发行领域扩展至制片和影院建设环节。观察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同样从这十部影片的制作机构名单中也可以看出,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屈指可数,大量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仍较薄弱。
    此外,即使在影院增速如此高的背景下,如适逢热门影片上映,部分地区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显示出影院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我国,以城市人口计算,目前平均10万人以上才拥有一块银幕。即使在银幕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北京,2010年底银幕数突破500块,也仅仅达到了3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因此,影院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院线在同档期内所排映的影片区别不大,大都集中在票房产出比较高的影片上,而一些相对小众的艺术影片常无法获得充足的放映空间,院线分层次、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需求已经浮出水面。而要实现院线的差异化生存和发展,足够的银幕数和具有成熟观影取向的观众无疑是最根本的前提。
    虽然2010年是中国电影票房大丰收的一年,但目前中国电影的收益仍然过度依赖于国内票房的收入,尤其对中高成本的影片来说,票房收入无疑是其成本回收的关键。相对而言,院线之外的其他发行渠道及电影衍生产品开发仍然十分薄弱。对此,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对电影版权的保护无疑是打造成熟健全的电影产业链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中国电影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