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营养学是来自西方的学问,营养师更是在西方最先产生。那可真是大错特错,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我国就出现了专职从事饮食调理工作的“食医”,而且地位在内外科医师之上。食医负责当时国家元首的饮食设计、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与保健医疗饮食工作,以此来主持“养护之道”。也许周代的食医可算作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了。
我们祖先应用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实践逐渐发展起来。原始人通过长时间的尝试,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和毒物。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泛指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七十”则也是泛指许多品种。
有意识对动物、植物、矿物等天然产品的品尝活动,乃是原始人的最普通的赖以生存的活动。同时对饮食保健知识的积累,乃至对古代养生学、营养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我国的饮食保健和治疗概念来源于远古,从来有“食药同源、同理、同用、和同效”的说法。因此,食疗的起源也被认为与医药的起源是一致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职从事饮食调理工作的“食医”。这种食医为内外科医生等之上的医师。从上可知,饮食治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形。到达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周礼·天官》记有:“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馐、百酱、八珍之齐。”后世有古人注解说:“齐者调和其味,使多寡厚薄,各适其节也。”由此看来,当时的食医负责国家元首的饮食设计、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与保健医疗饮食工作,以此来主持“养护之道”。也许周代的食医可算作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了。
到了周秦朝代,饮食营养和保健作用问题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周易》有“慎言语,节饮食”;《尚书》有“八政,一曰食”等记载。《山海经》收载了几十种保健养生性质的饮料与食物。如有一种叫“何罗”的鱼能治疗“痈疮”,有一种叫“青耕”的鸟能预防疫病。公元前81年西周时期成书的《盐铁论》一书曾有“枸豚”、“韭卵”的记载,枸杞子和嫩猪肉,韭菜和蛋品组成的保健食品,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药膳菜肴。而《后汉书·烈女传》所载的东汉史即有“药膳”一词的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迄今为止,这是“药膳”概念最早的记载。
话说到这里,有一个孔子注重营养的小典故,颇有趣味。南宋·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用芍药制成的“芍酱”食品,有保健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功效,孔子最爱吃,并发誓说:“不得其酱不食。”“芍酱”所以有如此魅力。《尔雅翼》在“白芍”条下作了说明:“其根可以合五脏,制食毒。”《本草纲目》在“白芍”条下也指出:“制食之毒,莫良于芍。”白芍能否“解毒”?近年来国内做了大量研究,证明其确有抗黄曲霉素的作用,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白芍为主体的保健饮料,如“健康乐”、“少林可乐”、“天府可乐”等应运而生,并畅销海内外,曾享誉一时,受到广大食客的欢迎。但遗憾的是,这一项科研成果未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