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解读高盛

企业百科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高盛集团
公司名称: 高盛集团
外文名称: Goldman Sachs
总部地点: 纽约
成立时间: 1869年

发展历程及战略
  高盛公司的创立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左右,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资50亿美元。
  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
  一、公开发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气大伤。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二、公开发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开发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高盛的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但目前的行政总裁柯赛和前行政总裁怀特德都说较少的资本只会使公司能更好地决策,竞争对手也认为高盛并没有由于资本缺乏而受到限制。DLJ证券公司的行政总裁莱比说:“我希望能找到由于资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业务。”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而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目前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另一问题是高盛资本的成本。有两家外部机构,日本的住友银行和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在高盛投资了相当大的数目----1998年中期为 15亿美元,占总资本的23%。由于高盛税前利润的一大部分为这些外部股东占有,因此很难从留存收益中扩大资本,尤其是当股市不好时。以帐面值几倍的价格公开发行筹集的股本本应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础。” 
  三、公开发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 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
  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
  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
  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
  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
  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
  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
  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
  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 ,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
  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 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或16甚至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
  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 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高盛在中国
  高盛中国
  简介
  高盛(英语:Goldman Sachs)为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为《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高盛的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为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人。业务按地域分为三大块即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含美国)设有代表处;包括纽约、芝加哥、法兰克福、伦敦、东京、台北、北京、上海和香港。亚太地区总部设于香港。在中国设有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并成立合资证券公司高盛高华。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规模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约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交通银行于2 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债务融资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合资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高盛历史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国移民马库斯•高曼于1869年创立的。1882年,他的女婿萨缪尔•萨克斯加入了公司。1885年,马库斯•高曼把他的儿子亨利和Ludwig Dreyfuss带入了公司,并且把公司取名为高盛。公司成为了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先锋,并于1896年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创始人马库斯•高曼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
  二十世纪初,股票包销包括首次公开募股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1906年帮助Sear Roebuck公司发行了当时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高盛还成为了当时最喜欢招聘名牌商学院MBA学位学生的公司之一,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1928年12月4日,公司宣布成立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高曼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华尔街股灾,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
1930-1980
  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决定把注意力从股票交易转移到投资银行部门,正是文伯格的这一决定挽回了公司当时极差的声誉。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团IPO最首要的咨询公司。另外高盛还开展了为地方政府或城市发行地方债券的业务,并且最先开始发明了类似现在对冲基金使用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 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 用“白武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 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中国大事记
  1984年
  高盛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
  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
  高盛对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及最大的产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了首次自营资金投资,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该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仍然实现了成功的定价。
  高盛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价值7.2亿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航空业第一个大型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中国财政部价值5亿美元全球债券发行的副主承销商。
  1998年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价值10亿美元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
  1999年
  高盛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府的财务重组顾问,对粤海企业有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
  2000年
  高盛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成为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29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该项目定价期间正值新经济泡沫的顶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时期,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成功的民营化项目。
  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触发的潜在信贷危机期间,高盛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项目。这是中国国企历史上第一个债务重组项目。随后,高盛对粤海投资2,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纪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国又投资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另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一个独立8英寸半导体晶圆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国网通 2.4%及中芯国际4.0%的股份。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再次融资10亿美元。
  2002年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香港)26.7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日本日产汽车对东风汽车10亿美元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香港)对中国八个省移动通信公司价值102亿美元的收购及7.5亿美元私募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3年
  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该合资公司是第一个正式注册并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
  在中国刚刚摆脱非典影响并即将进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权债券发行之前,作为中国政府的评级顾问,高盛帮助中国提升了信用评级:穆迪公司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3提升至A2。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主权债券发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销商,成为自1998年以来唯一一家三次均担任中国政府主权债券发行主承销商的国际银行。
  高盛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额度为5,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对北汽控股11亿美元投资项目的财务顾问,该项目将在中国生产奔驰轿车和卡车。
  高盛在诺基亚将四个合资企业整合为一个公司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该项目使新公司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为领导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销商,具体项目包括:网络游戏公司盛大价值1.69亿美元的首次公开上市;即时通讯公司腾讯价值1.8亿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险价值18.4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网通价值13.1亿美元的上市;中兴通讯价值4.53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石油价值16.8亿美元及中国石化价值7.42亿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国进出口银行7.5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亚洲)4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10亿美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5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汤姆逊与TCL成立中国合资企业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战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
  2005年
  高盛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高盛担任中化公司价值2.47亿美元后门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此项目的结构分三个部分,所以极其复杂但又非常具有创意。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价值27.2亿美元后续股票发售的主承销商,该项目是至发售日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快速建档发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国家开发银行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中国网通收购电讯盈科20%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三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二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加入向中国银行业自营投资的行列,同意以18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一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高盛因其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第一个获得两个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与投资额度的金融机构。
  2006年
  高盛签订协议以37.8亿美元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一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以22.7亿美元收购在尼日尔利亚的石油资产项目的财务顾问(一月)。
  高盛担任分众传媒价值3.23亿美元在纳斯达克后续股票发售项目的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担任上海先进半导体价值9,600万美元在香港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领导层
  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C. Blankfein)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盖瑞•柯恩(Gary D. Cohn) 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
  约翰•布莱恩(John H. Bryan)
  克莱斯•达尔巴克
  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 Friedman)
  威廉•乔治(William W. George)
  拉贾特•古普塔(Rajat K. Gupta)
  詹姆斯•约翰逊(James A. Johnson)
  罗伊丝•朱莉博(Lois D. Juliber)
  拉什米•米塔尔 (Lakshmi N. Mittal)
  詹姆斯•斯基罗 (James J. Schiro)
  茹斯•西蒙斯(Ruth J. Simmons)
  约翰•罗杰斯(John F. W. Rogers) 董事会秘书


金融海啸背后操纵人
  (部分节选)无处不在的高盛 (对中国的影响)郎咸平
  我们不要认为高盛跟我们无关。任志刚,就是香港金管局总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被谁操控?下面是我的分析。高盛写了一个研究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应该会高达301亿美元,亏损会高达15亿美元。因此这家银行的价格会从七八十块跌到49块。这个报告一出来,这个公司一周内就跌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股价一周内下跌25%。
  高盛又写了一份研究报告,高度看空中国石油[11.66 0.78%],虽然包括 申银万国、中信证券[23.91 3.33%]、海通证券[13.39 5.18%]大力推荐中石油,可是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相反的报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那么高盛等银行在2004年,在国有银行要改制的时候,相继发表一些文章跟看法,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结果谁要了,高盛自己去买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占有的美国银行以一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行上市的股权。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商业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债危机,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建行的上市呢,他们赚到了1300亿。100块乘以13亿人口就等于1300亿,就被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当于每人出了100元。
  各位还记不记得越南危机?发生在2008年4月的越南危机是越南的大悲剧。可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国家在2007年出了问题,可是到了2008年3月之前,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一再地呼吁大家买入。他们对越南的评价有八个字,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这篇文章是2007年5月14日发表的,文中讲到高盛把越南纳入新钻石11国。在它的力捧之下,越南的股价、楼价拉高,最后到2008年4月呢,不知道什么原因,所有资金全部撤出,股价大跌,楼价大跌,只有一个不跌,就是通货膨胀高达25%。这就是高盛。
  所以我完全有理由这么说,以高盛为首的这些国际金融资本,他们就是这一场金融海啸的真正背后操纵人。


品牌价值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八。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二。
核心业务
投资银行
  为各种各样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
交易及直接投资
  一方面协助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做市、交易和投资固定收益和股票产品、外汇、大宗商品及衍生产品,用自营资金进行交易。此外,我们还参与股票及期权交易所的特许交易商及做市活动,并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为客户交易进行结算。对于我们的商人银行及其它投资活动,我们既进行直接投资,也通过我们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
  向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顾问及理财规划服务,并提供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产品(主要通过分开管理的账户和符合工具,如互惠基金和私人投资基金)。我们还向全球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基金会和高净值个人提供大宗经纪服务、融资及融券服务。
投资控股
  高盛集团入股了中国石化、中粮集团、金龙鱼等多家大型企业,并占有中国移动的股份,发动金融危机,整垮中国,扶持他们最大的市场——美国崛起。
  高盛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强势,而是它能够短暂的容忍与宽容,但它的宗旨是长远的贪婪。永远要记住,高盛不是慈善家,更不是雷锋,也不会傻帽的送钱给你。
  当你在数钱时,你会发觉你早已经被卖掉了。
  当潮水褪去时,你会发觉你是最后的裸泳者。
  最后不得不提醒一句:珍爱生命,远离高盛。


高盛2011投资报告
  ——人民币和大宗商品首当其冲
  高盛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定在长期趋势水平附近,2011年GDP同比增长10.0%,CPI同比增幅分别为4.3%。
  报告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波动较大,一季度面临过热压力,二季度增长因政策介入而明显放缓、三季度强劲反弹,而四季度过热压力可能再度显现。全年GDP同比增幅有望实现10.1%。对于2011年,如果不会出现严重政策失误,年均经济增速将再度达到长期趋势水平,而且可能不会出现2010年明显的波动。高盛预计,2008-201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趋势增长率仍保持在9.6%的稳健水平,而未来趋势增速将在2011-2015年小幅放缓至9.3%。
  10月份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报告指出,“由于政府可能推出旨在抑制通胀的紧缩措施,政策收紧对增长的影响可能在2011年3月显现,二季度将更加显著。即便货币当局在2010年12月开始大幅收紧信贷,2011年年初时此举对增长的影响可能仍然有限。因此,经济增速在2011年二季度可能面临一些下行风险。但政策过度紧缩导致增长大幅放缓的风险仍然有限。”
  另外,由于通胀压力日益加大,中国的决策层收紧了货币政策并出台了针对农产品供应的调控政策,但8-10月份商业银行贷款再度加速增长导致金融状况放松,高盛报告认为,“尽管货币政策收紧,但金融状况在过去三个月有所放松。预计进一步宏观政策调控势在必行,可能导致2011年二季度增长小幅放缓。”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报告指出,决策层倾向于在中长期保持财政政策立场不变,同时采用货币政策立场的改变来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整。但即便官方财政政策立场没有改变,政府也可能在明年提交规模更小的财政预算赤字方案。通胀率显著上升将促使政府在2010年四季度-2011年二季度从实际意义上收紧政策立场。
  展望未来,因为就业增长放缓拖累,中国经济长期趋势增长水平可能在2011-2015年小幅降至9.3%,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有望保持强劲,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劳动力持续流出农业领域有助于抵消潜在投资放缓所带来的下行压力,预计未来五年的投资增速将低于2008-2010年;同时预计2011-2012年的出口增长只会较2010年略微放缓;旺盛的内需将令进口保持强劲增势,令贸易顺差处于合理低位。
  就季度走势而言,报告预计,实体经济在2010年四季度和2011年一季度保持强劲,到2011年二季度时则会因政策进一步收紧而有所放缓。由于CPI通胀率随之下降,预计政策放松将令经济增长在明年三、四季度重回趋势水平。在2012年,随着新政府通过改革来着重强调经济增长的“质”,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2012年GDP增长9.5%。
  美国2011年度的GDP增速可达到2.7%,2012年更会提高到3.6%。全球的经济增速则会在2011年达到4.6%,2012年时达到4.8%。
  报告部分内容被美国网站Zero Hedge blog公布出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围观”。
  关于美国经济预测的报告是由高盛集团的分析师哈组斯(Jan Hatzius)领衔撰写的,而关于世界经济的预期则是由另一个高盛高级全球经济分析师威尔森(Dominic Wilson)主导。
  按照公布的邮件内容,高盛集团对经济增速、失业率和通胀水平给出了预期。高盛的分析师认为,美国的经济前景从过去几周看来愈发地显得光明,正是基于此,他们预测美国2011年的GDP增速将会提升。
  同时,这一报告以相当积极的口吻预测美国2012年的失业率为8.5%,比较起现在美国的失业率9.6%,这个降幅不能说特别显著。
  同样的,关于美国的通胀水平,这个预测报告也显得相当乐观他们预测美国的CPI数据将会在从现在到2012年度之内保持住0.5%的水平,也基于这一判断,哈组斯得出美国将会保持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在2011年到2012年都会保持比较低的水平。
  关于中国经济部分,高盛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向好,明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而高盛集团2011年度“最想投资的项目”就包括人民币,其它项目还有美国银行股、高风险低价的劣等债券、大宗商品以及日本股票。
  然而,如果比较起其它组织所给出的预测数据,高盛的预测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比较高的:彭博社给出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测为2011年2.5%,2012年3.1%;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近期也降低了原先的预测水平,预计世界经济在2011年增速为4.2%(原本预测为4.5%),2012年则为4.6%。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在其周一(12月13日)公布的《2011年商品展望》中表示,原油等周期性商品有望在2011年实现强劲增长,同时还在其中更新了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预估。
  高盛称,2010年商品回报率的增长主要受黄金和农产品等非周期性商品的推动,两者涨幅均达到20%以上,但由原油等周期性商品引领的增长已初现端倪。

最新消息
  随着雷曼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行如今仅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金融危机在美国有进一步蔓延开来的趋势。出于对金融危机的担心,人们纷纷猜测:会不会五大投行最后仅剩一家?
分析师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购的可能,但收购方很有可能是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等大型外国银行,而不是美国商业银行。他们认为目前美国已经没有哪家大型银行有能力收购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和UBS(United Bank of Switserland)或许有能力收购一家投资银行,但两者似乎都没有意愿去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巴克莱集团或许是诸多有意收购摩根士丹利的外国公司之一。NAB Research的银行业分析师Nancy Bush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会与高盛合并,这样华尔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资银行了。
  另据新华社消息,16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相继发布财报,其中高盛季度盈利出现其上市以来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盈利也有小幅下滑。
  高盛财报显示,本财年第三季度(至8月29日结束)该公司盈利8.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8.1亿美元相比大跌71%,为其1999年挂牌上市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
  摩根士丹利同日发布财报说,其第三财季实现利润14.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营业收入为80.5亿美元,略高于上年同期的79.6亿美元。E*Trade Financial称,公司董事会已组建了一个新的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已聘请高盛(Goldman Sachs)对战略选择方案进行评估。E*Trade涨88美分,至11.81美元,涨幅8.1%。
  高盛“欺诈门”简介
  事件:2010年4月16日上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提出证券欺诈的民事诉讼,称该公司在向投资者推销一款与次级信贷有关的金融产品时隐去关键事实,误导投资者。
  伎俩:高盛一方面允许一客户(保尔森公司)参与设计并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建议以低于每盎司1550美元的价格买入黄金,因为未来价格会更高。 3年轮回:恐惧+救市
  在高盛的观点见诸于大众时,黄金价格已反弹到了1640美元/盎司上方。这距离1550美元足足高出了6%。是否我们已经错过了一轮新的牛市?不要急,先来听听高盛的理由。
  记者了解到,该行黄金交易主管ZakDhabalia表示,黄金年内回报率仍有14%,回归到了8月水平,但白银年回报基本持平。这表明要区别看待黄金与其他贵金属作的货币资产特征。目前看来,因ETF头寸更具恢复性,黄金长期风险已大幅下降。与2008~2009年那波牛市一样,现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恐慌对金价将是有利支撑。黄金的每次调整是为了重组头寸促成价格上涨。从中长期看,以低于1550美元买入是个不错机会。
  9月以来,黄金是否给出了像Dhabalia所言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但机会稍纵即逝。本周一,伦敦金现货价格曾于15时10分最低跌至1534美元,但就在短短30分钟后,金价却奇迹般涨至1588美元。当天,黄金下跌28美元,但跌幅较上周五收窄。
  “天啊,我怎么可能在30分钟内把握机会!那时我可能在上班或者喝下午茶。”有人或许会这样抱怨。不要忘了,Dhabalia是交易主管。我们必须将目光放远点。事实上,从很多角度看,本轮暴跌和2008年那波有很多类似点。
  记者发现,恐惧和救市也许是共同的标签。3年前,美国企业的“次贷症”逐渐暴露。继通用7月现破产危机后,雷曼兄弟于9月申请破产保护。为应对流动性危机,全球央行连续注资并降息。布什政府更提出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起初,投资者尽力抛弃资产来套现,包括黄金。从2008年3月到10月,金价从1000美元暴跌至700美元,跌幅30%。但从11月开始,越来越感觉到纸币贬值的市场如梦初醒,开始像抢廉价货一样买入黄金。从那个月开始至今,黄金已累计上扬近2倍。
  现在的情况是多么类似。出问题的美国企业换成了欧洲主权国家和银行,因担心持有国债减值缺乏流动性,部分欧洲银行疯狂抵押黄金,导致金价本月下跌155美元。另一方面,全球开始加大救市力度。自本月五大央行注资后,欧洲更拟将ESEF救市金从4400亿欧元提至2万亿欧元。
  混乱的市场预测
  在新一轮牛市开始前,市场往往充斥着牛熊之争。这时,你需要更为谨慎。
  作为空方的“末日博士”麦嘉华认为,金价可能在短线反弹后迎来长期下滑。如果金价不能守住1500美元/盎司,则可能在1100~1200之间触底。
  但多头的声音似乎越来越明显。MFGlobal贵金属研究员指出,黄金本周将走出V型反弹,将在1580美元得到支撑并随后反弹至1700美元。此外,实物黄金非常坚固,只要金价不跌破1100美元,金矿主仍有丰厚利润。
  资料显示,截至本周一,黄金ETF-SPDR黄金持仓量减持5.45吨,至1246.76吨。另一只基金Ishare持仓量则减持7.8万盎司至531万盎司。[1]
  涉及公司:
  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约1500万美元,让其设计并销售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债券(CDO)。在交易中,高盛未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独立第三方”ACA:金融产品的构建者,高盛对其隐瞒了保尔森公司做空真相,借助其影响力来销售产品。

岗位解读 换一换